五楼自拍

您所在的位置: 五楼自拍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清华大学王路教授来五楼自拍 作“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网讯通讯员 崔天  杨云飞 ) 11月13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五楼自拍 哲学系教授王路做客“珞珈德国哲学讲坛”,应邀在五楼自拍 B301做题为"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是珞“珈德国哲学讲坛”第二十一讲。讲座由五楼自拍-色情网-电影网站 、五楼自拍 德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外国哲学蜜桃直播杨云飞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蜜桃直播萧诗教授、外国哲学蜜桃直播曾晓平教授、王咏诗副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五楼自拍 李扬副教授等参与讲座。讲座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参加,现场异常火爆,不仅座无虚席,少量无座的学生甚至坚持全程站着听完了讲座。

王路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其代表观点“一是到底论”进行背景性介绍,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进行简要解读,第三部分深入探讨黑格尔的《逻辑学》,第四部分探讨依其独特视角对哲学与形而上学的认识。

讲座第一部分,王路首先介绍了“一是到底论”。该论点集中呈现在《是与真》一书中,主张贯彻到底地将“being”(德文为Sein)翻译为“是”而非“存在”,始终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该词;同时,将truth翻译为“真”而非“真理”,在“是真”的意义上理解它,将“是”与“真”结合起来。他特别提示,“一是到底论”作为观点的简便指称,易将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简化为翻译问题,从而错失原旨。为进一步厘清、辩护和推进“一是到底论”,王路提出了哲学与加字哲学的区分,认为后者真正阐释的是所加之字、非严格哲学(如中国哲学讨论的是与中国有关的主题),而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形而上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接着,他梳理了从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脉络,指出“being”是形而上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对该词的研究对理解西方哲学整体意义深远。

讲座第二部分,王路从Sein,Nicht,Werden,Wahrheit几个词的翻译问题入手,认为前三者不应译为“有、无、变”或“存在、无、变”,Wahrheit不应译为“真理”或“真理性”,而应分别译为“是、不者、变、真”。他以这一译法解读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段文本,认为黑格尔从感性确定性这一贫乏的真——“它是”出发,呈现出“它是”、“事物是”、“对象是”、“这时是夜晚”的极连贯的说明脉络。前三者未成完整的句子(S是P),因而都只包含了最贫乏的真,无真假;“这时是夜晚”才有了真假并包含着自身的否定,辩证法的思想也最终从此种与逻辑判断有关的论述中诞生。他认为,将Sein译为“存在”无法传达黑格尔论述的连贯性,也丢失了该词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讲座第三部分,王路认为要借逻辑学的视野理解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逻辑基于“S是P”的基本句式和质、量范畴,构建起相应的对当方阵和三段论推理系统。黑格尔的《逻辑学》首先是从这种传统逻辑中寻找初始概念的;通过在其中找到的“是”与“不”,再加上他自己的“变”,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

接着,王路通过《逻辑学》的相关文本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纯粹的“是”没有规定,在其内部、与其外部都没有差异。“是”通过规定(是P)有了具体的内容,就失去了其纯粹性,与他物产生了差异。纯“是”是一种空思考、空观看,在这个意义上比“不”既不多也不少。纯粹的“不”同样没有规定,是完全的空,与自身相等。但黑格尔的表述使这个概念与“是”保持着微妙的区别,它作为“空的观看和思考本身”具有了一种意义,它在“没有规定”的同时也是“相同的规定”。两个初始概念在基本涵义极相似的同时保持着差别。就此,王路认为黑格尔对“是”与“不”的阐释说明实际并未超出逻辑学的思考。我们可以从逻辑学角度理解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后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前者被构想和表述出来的。

“变”这一概念是黑格尔超出逻辑学的创新。在论述这一概念时,黑格尔首先讨论了纯是和纯不的同一性,接着引入了“真”这一概念。“真”不是“是”,不是“不”,也不是“是向不者并且不者向是的转变”,而是“是转变成了不者,不者转变成了是”。假如认为S是P为真,则S不是P就为假,真就消失了;故两个命题都不应被说是真的,真是二者之间的转变,是一方在另一方中直接消失的运动。而这种运动又被称作“变”。王路认为,黑格尔实际上借助了逻辑学中“真”的概念来说明“是”与“不”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他在传统逻辑的句法中提取了“是”和“不”的概念,而借逻辑的语义概念“真”来说明“是”与“不”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规定性、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等一系列思想。

讲座的第四部分,王路分享了他关于哲学的看法。他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而哲学从一开始就与逻辑紧密相关。区别于“加字哲学家”泰勒斯,真正可称为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逻辑。逻辑关涉语言、认识、表达认识的方式,其建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西方哲学史从一开始逻辑就与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逻辑产生之前,人们向逻辑的方向努力;在逻辑产生之后,人们用逻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语言表达认识的方式来探讨认识。

报告的结束部分,王路沿着以逻辑学方式打开黑格尔的思路对辩证法进行了阐释。一,“是”本身无规定,其具体规定构成了对纯粹自身的第一次否定;二,说一事物是什么就同时意味着说出它不是什么,在此第二次对自身形成否定(例如说“雪是白的”就意味着说“雪不是黑的”);三,“是”有形式否定(“雪不是白的”是“雪是白的”的形式否定);四,否定本身就是否定,它包含着形式否定,也包含着实质否定(“雪是黑的”是“雪是白的”的实质否定);五,“是”与“不”包含真假的转化(“雪是白的”若是真的,“雪不是白的”就是假的)。由此观之,黑格尔的思想始终与传统逻辑学紧密相合。最后,王路认为,哲学是对认识本身的认识,并借胡塞尔的文本讨论了 “是” 与 “真” 在西方哲学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地位。

在近一小时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深度对话。

五楼自拍 萧诗美老师首先发言,他指出“是”与“存在”的译法学界始终存在争论,并肯定了王路教授多年对“是”之译法旗帜鲜明的坚持。他表达了对王路用“是”这一译法对《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阐释的认可,但同时指出讲座只涉及了《逻辑学》中的“存在论”部分,进而他就如何理解其中的“本质论”与“概念论”部分、以及如何让这三个部分融贯地被“是”派观点阐释提出了疑问。他肯定了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围绕“S是P”建构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存在论讨论“S是”,本质论谈论“是P”,概念论谈论“S是P”。王路老师认为,黑格尔还是在回答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本质论是对“是”和“不”关系的延伸,也是“S是P”,“是P”只有有S才有本质。

五楼自拍 曾晓平老师从三个方面肯定了讲座的启发性。一是区别于一般学者较为局限的研究领域,王路教授对“哲学是什么”、“形而上学是什么”等有强烈的信念,并在其统一的哲学观的指引下从事逻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二是此种统一的哲学观使得一种统合黑格尔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的融贯研究得以可能。三是点明了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专业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重要意义。最后,曾晓平老师就王路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式解读、语言层次上的解读可否拓展到认识、思维、乃至思维背后的对象进行发问,譬如从逻辑学的真与假推及到思维、所思维之物的真假。王路老师用关于矿泉水可以提出的问题举例,认为being不只是翻译成“存在”才表达认识,不是“存在”而是“是”才是日常语言中表达认识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保留了该哲学语汇与日常语言的紧密联系,其相关句式(“是什么”、“是白色液体吗”)是有生活根系的、关于认识的真问题。

现场同学发问,认为在谈论其生成与消逝时询问瓶子的原因是什么,用四因说来考虑,这时用存在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真问题,并具体地提出“这瓶子十年前存在吗”等问题。王路老师答复道,这并非我们平时见到瓶子时会提出的自然问题,是为问而问的问题;他强调存在的工作是量词做的,“是”本身就可以表达存在,从逻辑出发恰是讨论认识的一种方式。曾晓平老师沿此追问王路翻译中“是就是上帝”(通常译法为“存在就是上帝”)如何理解。王路回应“god is”中的“is”是一个非系词用法,系词明确的理论成书大概在公元5世纪左右。这一“is”具有实体性的含义,但是仍然要翻译成“是”。翻译成“存在”,其非系词的特殊用法、实体性的含义都会丢失。

接着,现场有同学就王路老师将逻辑与形而上学等同,追问如何理解当代分析哲学区分逻辑可能性与形而上学可能性以及不区分此两种可能性会带来的问题;并从being存在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这一区分出发,提出仅从纯粹语法、纯粹逻辑角度考察该词之不足而必须纳入形而上学的考察,在这个意义上,翻译为“是”或“存在”只是语词之争,真正的问题是它是逻辑学意义上的理解还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解的问题。

对此,王路老师回应,第一个问题背景很复杂,一些逻辑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而在他的观点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与逻辑学上的可能性差别不大;不区分此二者造成的问题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第二个问题,王路老师强调他的观点并非翻译问题,某些地方不需要较真,如human being就并不翻译为是,语言总是有例外;他重申了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翻译“being”的主张,翻译成系词之后可以进一步讨论有没有“存在”含义;他认为“god is”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特例,绝不能当成普遍的东西,而当下我们对“是”之译法有抵触是因为长期以来“存在”是惯用译法。

现场还有同学对“真”和“变”的关系问题发问。她提出讲座所引黑格尔文本中“真”的意义在于“是”与“不是”的“转化”(如这时是夜晚这一判断会从内部否定自身),而在逻辑学视野下对黑格尔的解读中,命题是一假一真的(雪不是白的为假,雪是白的为真),“真”是某一个命题的既成属性,并无转化;关于“真”逻辑学径路的表述似有不足。她进一步发问这是否说明王路认为实质否定与形式否定本身也是一判断内部的转化倾向?王咏诗老师尖锐化这一问题为时间性的问题。

王路老师用对当方阵回应了这一问题。他承认“是”与“不是”之间的关系,但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是传统逻辑和对当方阵中讲真假时讲一个肯定,便讲一个否定;没有这一否定,“变”无法产生。接着,他用黑格尔的另一个例子——这是一棵树否定了此处存在时间性的问题,他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我们谈“是”的时候是普遍的,没有时间。

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主持人杨云飞教授对王路教授的精彩讲座以及在场师生的踊跃参与表示感谢。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摄影 韦颖钰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