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陶文佳老师来五楼自拍 作“卢梭的政治哲学体系及其中国传播”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11-19

陶文佳老师首先勾勒了卢梭政治哲学的整体框架,并着重为我们分析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不平等》。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对科学进步能够带来道德进步实现人类幸福的乐观主义提出了挑战。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科学艺术的进步只是给他们身上的枷锁装点了花环,使他们变成了“文明人”。
正是闲暇产生了科学和艺术,而科学和艺术又助长了闲适之风和奢侈之风,科学和艺术的成就让人们产生虚荣、竞相取比,这样,人们的心灵日益腐败,道德便日趋败坏,风俗再也无法恢复。陶文佳老师向同学们特别强调,卢梭谴责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要捍卫美德。卢梭认为知识从源头上来说就有可能存在问题,如“天文学诞生于人的迷信,雄辩术出于人们的野心、仇恨、谄媚和谎言产生的,数学产生于人们的贪心,物理学是由于某种好奇心引发的“,而这些并不能对道德与风尚产生助力。
而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想要论证的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并非霍布斯式的战争状态,而是原始人的群居状态。陶老师解释道,人自然具备自爱与怜悯两种天然情感:自爱使人守护自身生存,怜悯使人关怀他人境遇,两种情感的平衡维系了自然状态的和谐。与其他思想家不同,卢梭强调自然状态的核心是平等——此时的不平等仅为生理差异,而制度性、社会性的不平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逐步形成的。

而《社会契约论》则是卢梭对理想的政治社会的描述。他希望探讨的是一个能够保持人的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社会的形成并非源于暴力征服,而是基于理性共识的社会契约。“当人民被迫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所以人民就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剥夺他的自由就是毫无理由的了”。当自然状态的和平被人口增长、资源匮乏打破,人类必须通过合作抵御生存风险。社会契约的本质是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共同体通过公意赋予的权力保障成员的人身与财富,而成员则通过服从公意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全。这种基于共识的结合,使个体超越了孤立的自然状态,成为兼具自由与责任的公民。陶文佳老师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公意的实践困境:如何成为一个坐在橡树下讨论公共事务的公民?
在探讨卢梭思想的中国传播时,陶文佳老师结合解释学视角指出,卢梭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史,本质上是不同时代研究者的“视域融合”过程。不同阶段的学者都带着自身的时代问题与生活世界解读卢梭,形成了卢梭思想的多重形象。由此,陶老师也指出,其实当我们去阅读经典文本时,我们也在进行我们的视域与文本作者视域的融合过程。
最后,陶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做学术研究,首要是做喜欢的选题。”她特别提醒同学们,要避免“缝合式”选题:“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硬凑在一起,就像两张皮,看着很怪。选题要找真关联,比如两个理论之间有天然的张力,或者能共同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研究才站得住脚。”在场的同学们纷纷向陶文佳老师提问,热烈讨论的氛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主题人苏德超教授对陶文佳老师的精彩讲座以及在场师生的踊跃参与表示感谢。讲座在现场师生热烈地掌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通过对卢梭政治哲学的深度解读与中国传播反思,使师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卢梭思想的当代价值,也明确了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与方法——既要扎根经典文本,又要关注现实回应时代问题,在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中实现思想的创新与传承。
(摄影:李萌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