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楼自拍

您所在的位置: 五楼自拍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南方科技大学马兆远教授来五楼自拍 开展“MAPLE EDUCATION——AI时代教什么”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网讯(通讯员 杨妤典、苏德超)11月12日下午,应五楼自拍-色情网-电影网站 和五楼自拍 通识教育中心邀请,南方科技大学马兆远教授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作了题为“MAPLE EDUCATION——AI时代教什么”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五楼自拍-色情网-电影网站 苏德超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校内外的40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兆远教授本次讲座围绕“AI时代的元认知”展开,结合艺术史、科学史与逻辑学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AI时代人类的认知与教育转型路径。

马教授从“Computer”一词切入,揭示了该词背后的深刻变迁:二战时期原本由专业人员担任的复杂计算工作,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他指出,这预示着AI时代可能带来的职业变革:“当机器能够更好地完成某项任务时,相应的职业就会消失。”

随后,马教授以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为例,阐释了技术如何推动行业认知范式的重构。“从洞穴岩画到文艺复兴时期利用小孔成像技术实现写实突破,画家的终极目标在于‘再现自然’。然而,19世纪摄影技术的诞生彻底颠覆了绘画的生存基础。当相机能够更低成本、更高精度完成这项任务时,画家们该怎么办?”马教授强调,正是这场危机促使毕加索从古埃及壁画中获得启示:“绘画不必拘泥于模仿自然。”于是有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之后的超现实主义流派等。“艺术认知实现了从‘再现自然’到‘表达思想’的范式革命,绘画行业重获新生。”

接下来,马教授系统梳理了科学认知的发展历程。马教授指出,理性与科学的基石在于确定性。“科学源于人类从个体到群体对确定性的心理需求,并由此发展出逻辑与数学。”他强调,古希腊奠定了这种追求高度确定性的思维范式与科学方法论:毕达哥拉斯要求“用数学描述自然”,亚里士多德建立矛盾律等逻辑基本规则,欧几里得几何确立了“从少数基本假设出发,通过数学推演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模板。“现代科学的所有学科体系,都是按照这个范式建立的,比如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马教授指出,这套确定论的终极目标,就是“一套客观的,确定的、绝对正确的、可以解释一切的知识体系。”

然而,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对这一确定性追求提出了挑战。20世纪初,希尔伯特提出一项宏伟计划,试图证明数学自身的自洽与完备性。但很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足够强大的一致公理系统,必定存在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这意味着,真实性与可证性并不等同。”马教授解释道,“人大部分的知识来自于直觉而不是理性。”马教授指出,图灵为简化哥德尔证明而设计的“图灵机”,划定了机器计算的边界。“它从诞生之日就定义了什么是机器做不到的,即人类的直觉部分。”他强调,“现在的AI依然没有脱离图灵机框架,因此无法突破‘有限体系的不完备性’。”

另一方面,马教授指出,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不断被哥德尔不完备(悖论)打破既有体系的过程。“无论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在解决前一个体系的悖论中实现的。科学进步源于发现原有体系的悖论,并通过提出更基础的新假设来重构理论大厦。”马教授强调,爱因斯坦、哥德尔、维特根斯坦等人掀起的认识论革命,重塑了现代科学的认知:“人类从确定论的知识体系,到开始承认包括理性体系在内都是不完善和充满不确定性的。量子力学等最新进展表明,宇宙本身可能就是不确定的。科学不再追求一个永恒绝对的‘真理’,而是接受自己是一个‘在解构中重构’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最后,马教授回顾了现代大学的源头——中世纪教会大学,并对今天的高校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他指出,中世纪知识垄断的局面可能正在以新的形式重现。“当时的《圣经》由拉丁文写成,并且写在昂贵的羊皮纸上。因此普通民众无法直接阅读《圣经》。知识被教会垄断,催生了‘赎罪券’这种畸形产物,让民众‘为圣经里的知识和信仰付费’。”马教授类比当下的大学现状:“过去40年,高等教育商业化、排名化,头部大学形成‘精英垄断’,优质教育有再度成为新的‘拉丁文’特权的风险。”面对这一困境,马教授提出,就像印刷术的发展让《圣经》的大众化普及得以可能,“AI或许能成为新时代的‘印刷术’,打破知识垄断,让高质量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马教授以AI预测蛋白质结构为例,说明技术已开始颠覆“依赖昂贵设备的科研模式”,普通人借助AI即可开展创新性研究。

基于历史与现状的分析,马教授提出了AI时代认知与教育的蓝图:“在面临知识与技术不断迭代的当下,去把握相对稳定不变的工具性的东西。”他提出“M-A-P-E-L”本科素质教育体系:Maths(数学,保障人与AI新物种对话)、Art(艺术,实现人与心灵的对话)、Physics(物理,构建人与自然的对话)、Engineering(工程,赋予人与未来的对话手段)、Liberal Arts(人文,承载人与人的对话价值)。他进一步强调,本科教育应夯实基础素养,而非传授僵化知识;硕士教育需聚焦职业技能迭代,适应AI时代的职业变迁;博士教育则以“贡献人类知识库”为核心,产出“有效陈述下的可检验事实”。

现场问答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知识学习、直觉培养、科学与哲学的边界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针对信息管理五楼自拍 学生提出的“应试导向下如何真正掌握知识”的困惑,马教授回应道:“应试模式本质是‘强化学习式的机器训练’,真正的知识学习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新的规则出来之前,最好遵守规则并将其作为磨炼能力的工具。这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一位哲学本科生提出了“直觉是否可学”的问题。马兆远教授指出,好的直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积累与严格的思维训练之上:“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看似是梦中灵感,实则是长期研究后的思维突破。民间科学家与专业科学家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直觉’是随机猜想,后者的‘直觉’是基于专业训练的有效假设。”

在回应“科学与哲学的边界”问题时,马教授认为:“科学的工作是将一部分哲学概念特别是一些超验的名词转化为科学问题,变成‘有效陈述下的可检验事实’。比如图灵测试就是把‘智能’从讨论哲学上的定义变成一个可检验的事实。”苏德超教授则追问:“那么,科学与哲学之间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否存在科学原则上不能触达的领域?”马教授则用圆作比喻:“科学之内是‘有限的圆’,当我们每次把外面的东西放进来的时候,这个圆就变大了。但是这也意味着它接触的未知东西就更多了。圆外的空间也就是科学之外的领域是无限的,这也是哲学和文化能拓展的东西。”马教授进一步借维特根斯坦的比喻说明:“如果我们把思想搞得像水晶一样清澈,就像在摩擦系数为零的冰面上滑冰,那么将哪里也去不了。人类能够拓展认知,是因为我们有那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讲座结束之际,主持人苏德超教授向马兆远教授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总结了讲座的主要内容。他指出,“马兆远教授的讲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他用跨界广博的视野、幽默形象的表达,让我们在纵览2500年的认知长河中理解人类自身与AI时代的定位,明白真正的科学不是一个结论而是过程和方法。教育的核心不在于传授既定知识,而在于培养解构与重构的思考能力。”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生动紧凑。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摄影:李萌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